科普信息化是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云技术和智能手机等移动信息平台普遍使用而产生的一种科普传播方法。
科普信息化一词在近年来被广泛提及,研究也逐渐展开,但据目前掌握的材料,有关科普信息化的概念界定尚不明确。归纳起来,科普信息化主要是指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引导广大公众理解科学,或是通过网络科普的形式传播科学知识。
在2014年1月召开的中国科协八届五次全委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同志提出:“加快推进科普信息化,让科学知识在网上流行。”,标志着科普信息化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
一、推进科普信息化的主要途径
1.加强学习研究,打牢理论基础。在科普信息化建设上,中国科协、各省科协和相关研究机构已开展了相应研究并采取有效手段予以推进。中国科协于2014年12年印发了《关于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意见 》,昨天下发了《科普信息化建设专项管理办法》,就科普信息化项目建设内容、组织实施、项目管理、项目监督等内容进行了规范。这一系列意见和规定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我市科协必须学好、用好这些指示精神,抓住有利机遇,充分借鉴上级科协和其它地区有益成果,抢占先机、树立标准,扎实开展好科普信息化工作。
2.拓展网络传播体系,充分发挥其科普传播作用。目前,市科协在江城公众科学网上设立了“百科”专栏,下设“科学博览”、“健康生活”、“防灾减灾”、“节能减排”栏目。下步,我市科协应主要在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结合江城公众科学网改版,完善科普栏目设置,建立健全科普信息采集、审核、上传等工作制度,发挥其网络科普传播功能。待时机成熟时,建立特色科普网站、科普资源网络工作平台,提高科普工作的针对性和专业性。(特色科普网站,以果壳网为例。它是一个泛科技主题网站,提供负责任、有智趣、贴近生活的内容,访问者可以在这里阅读、分享、交流、提问。果壳网致力于让科技兴趣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和娱乐生活的重要元素。)二是充分发挥市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办的协调作用,加强与松花江网、江城手机报等网络媒体的合作,助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三是与有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尽快实施以微信为代表的微科普,探索科普应用软件App和科普网络游戏产业发展,建立运营数字科技馆。
3.加大传统媒体传播力度,使之进一步贴近群众。在与《江城日报》合作办好科普专栏的基础上,加强与市电视台、市广播电台的合作,加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积极提升传播质量,使之进一步贴近群众,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利用电子科普视屏、社区科普视频网和大型电子广告屏等多媒体终端传播科学知识,加大科普影视等科普专题在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度。及时总结社区科普视频网络建设经验,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将科普视频网向学校、企业、商场延伸。结合市青少年科技创新科普活动中心项目建设,研究探索科普大篷车功能使用问题。
二、科普信息化建设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内容建设是根本。内容应该是科普信息化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内容,科普信息化才能有加工的对象,也才能有各种呈现形式,从而实现有效的科学传播。目前,在内容建设上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内容同质化、质量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知识信息来源不权威,平台、媒体间相互转载。二是对知识和信息的甄别问题。其表现之一,是伪科学谣言,为此中国科协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微信科普及辟谣工作的通知》;表现之二,是有的媒体把表达观点的信息当做知识进行传播,其科学性有待证实,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关于转基因食品是否对健康有危害的问题,目前在科普传播上应有所回避)
(二)途径建设是依托。科普信息化需要关注媒介渠道的拓展,让更多的公众学会利用各种不同的媒介渠道。同时还应该对公众进行分类研究,研究不同群体的媒介使用倾向,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从而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普工作,真正实现科普的广覆盖。(例如,微信、网络等传播的内容应主要适合中青年人学习理解,而对于老年人和未成人,传统科普手段—科普大屏、科普画廊等等仍是不可替代的方式)
(三)人才队伍是保障。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这句话同样适合于科学传播。在科普信息化过程中,科协系统专(兼)职科普工作者是连接科学家和社会的纽带和桥梁,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科学传播的效果。因而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的科普工作者应该是科普信息化的重要任务。同时在具备一定的内容和渠道的情况下,如何将科普信息化也需要熟悉科学传播的人才,他们能够将深奥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等用公众的话语表达出来,从而实现科学传播的效果,在这个层面上来说,培养和发现优秀的科普创作人才也应该是科普信息化的任务之一。